赵冰是我校派驻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的“第一书记”,自开展工作以来,主动走村入户,为当地群众排忧解难,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为大有镇塔山村的脱贫之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认可。
“别看赵书记人年轻,没有他帮忙,我的产业发展不了这么快。”提起塔山村“第一书记”赵冰,村民杨熙群感激地说。
赵冰是电子科技大学选派到对口帮扶单位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的“第一书记”。到塔山村后,他以年轻人的激情和干劲,走遍了塔山村的村村寨寨,积极向村民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以实际行动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难题,并很快融入到群众中,村民早已把他当成了“塔山人”。
——走村入寨赢民心——
“最真实的村民反映最真实的村庄。”这是赵冰驻村后总结出来的第一条“真理”。接到驻村工作任务后,为迅速转变工作角色,赵冰立即“入驻”学校图书馆,查阅大量农村工作及扶贫工作相关书籍,学习摘抄了很多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对“大扶贫”工作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感知到当今农民的要求高了、农业的结构活了、农村的面貌新了。进驻塔山村后,赵冰见证了当今农村的变化。为迅速掌握最真实的村情民意,除向镇、村干部咨询外,赵冰及时走遍了村里的176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深入了解了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熟知每户贫困户的想法与需求。同时,赵冰还走访了部分群众代表、党员代表和产业大户,细致了解当地产业规划及规模,并对现有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科学分析,驻村工作思路以及塔山的发展“蓝图”已在脑海中成型,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因地制宜谋发展——
农业是塔山村民最主要收入渠道。塔山村民普遍都有种植和养殖经验,塔山的生猪养殖和烤烟、思州柚、脆红李等种植已初具规模,产业管理还存在诸多不足,发展壮大十分困难。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成了赵冰最头疼的事。
赵冰多次走访村“两委”、种植养殖大户和部分有思想的村民。走访得知生猪养殖在致富能人郑培坤带动下,300余户群众跟着郑培坤发展生猪养殖,正驶入脱贫致富快车道。生猪养殖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于是,赵冰与村“两委”结合镇党委、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拟定了生猪养殖、本地鸡养殖及脆红李、葡萄种植等产业规划和全力打造塔山生猪养殖扶贫产业园区的发展思路。
为带动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赵冰多次走访致富能人郑培坤,协商达成合作协议,以党社联建的模式整合贫困村出列贫资金与郑培坤合资组建了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以年底利润的1:1:8进行分红,10%作为合作社运行管理经费,10%用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80%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村级经济将实现“零”的突破。公司建成后,塔山村实现“年出栏商品猪一万头,生猪存栏五千头,百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每户贫困户享受五十头商品猪的利润分红。培育了一个集体与私企相结合的多元化股份制农村经济实体”的“万千百十一”工作目标。
“娘家”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最大的优势是办学。为充分发挥“娘家”资源优势,赵冰多次组织部分代表前往“娘家”参加技能培训,还向“娘家”申请支部帮扶和助学金,让塔山村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谈及下一步工作,赵冰信心十足地说道:“我将会更深入地挖掘塔山资源,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引导群众走出一条具有塔山特色的脱贫致富路。”
——精准脱贫奔小康——
塔山村半湾组村民杨熙群是赵冰最先帮扶的贫困户。40多岁的杨熙群,先后养过羊、鸵鸟,均因没有养殖经验和周转资金而宣告失败。走访后,赵冰及时帮助杨熙群下载了最新的山羊养殖技术资料,还争取了2万元的山羊补贴和5万元“特惠贷”,扩大了圈舍面积,养殖规模已达80余只。
“没有赵书记,我哪晓得可以养牛致富哦!”赵冰走访贫困户向家海,看到他家闲置的牛圈,建议他养牛。向家海是说干就干,并按照驻村工作组的帮扶规划养了5头牛。赵冰及时为他下载了最新的养殖技术资料,并争取15000元的补助和圈舍补贴2500元。如今,向家海的圈舍面积不断扩大,牛也养起来了,正向小康快速迈进。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为实现扶贫“精准”,赵冰与驻村工作组再次深入贫困户家中进行核实与补充,并对176户贫困户的扶贫档案材料进行了分类整理,重新制定帮扶措施,拟定帮扶计划,不仅完善了扶贫档案,而且还推行“因户施策”,实现了精准脱贫。
如今的塔山,形成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干,家家有收入的良性发展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指日可待。
——摘自《贵州民族报》
上一篇:学校举行“智慧岑巩”项目进展推进会 下一篇:桂富强副州长考察水尾镇马家寨